1月12日,《國務院關于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意見》正式下發。《意見》要求,整合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兩項制度,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
各省(區、市)要于6月底前對整合城鄉居民醫保工作作出規劃和部署,各統籌地區要于年底前出臺具體實施方案。要從政策入手整合城鄉居民醫保制度,重點整合其籌資和待遇保障政策。
綜觀《意見》,“六統一”是最突出的亮點。
統一覆蓋范圍,城鄉居民醫保制度覆蓋除職工基本醫保應參保人員以外的其他所有城鄉居民,農民工和靈活就業人員依法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有困難的可按照當地規定參加城鄉居民醫保;
統一籌資政策,確定城鄉統一的籌資標準,現有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個人繳費標準差距較大的地區,可采取差別繳費的辦法利用2~3年逐步過渡,在提高政府補助標準的同時適當提高個人繳費比重;
統一保障待遇,妥善處理整合前的特殊保障政策;
統一醫保目錄;
統一定點管理;
統一基金管理,執行國家統一的基金財務制度、會計制度和基金預決算管理制度,結合基金預算管理全面推進付費總額控制。
《意見》提出,鼓勵有條件的地區理順醫保管理體制,統一基本醫保行政管理職能,整合城鄉居民醫保經辦機構、人員和信息系統。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創新經辦服務模式,推進管辦分開,引入競爭機制,在確保基金安全和有效監管的前提下,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委托具有資質的商業保險機構等社會力量參與基本醫保的經辦服務。
《意見》要求,提高統籌層次。城鄉居民醫保制度原則上實行市(地)級統籌,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實行省級統籌。整合現有信息系統,推動城鄉居民醫保信息系統與定點機構信息系統、醫療救助信息系統的業務協同和信息共享,做好城鄉居民醫保信息系統與參與經辦服務的商業保險機構信息系統必要的信息交換和數據共享。
《意見》要求,系統推進復合支付方式改革,引導定點醫療機構規范服務行為,控制醫療費用不合理增長。通過支持參保居民與基層醫療機構及全科醫師開展簽約服務、制定差別化的支付政策等措施,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
政策 解讀
為醫保改革開出一劑良方
“群眾就醫時,不同醫保身份背后的差別性報銷政策常令參保人和醫院撓頭,不能‘保’隨人走的制度壁壘與城鄉居民流動性增強的大趨勢不相匹配。”國家衛生計生委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汪早立表示,新農合制度和城鎮居民基本醫保制度城鄉分割的弊端日益顯現,重復參保、重復投入、待遇不公等問題越來越突出。在此背景下,國務院發布的《關于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意見》,可謂在為基本醫保制度精準把脈的基礎上開出的一劑良方。
讓有限基金輸出更高保障能力
汪早立表示,通過整合城鄉居民醫保制度,實現制度政策“六統一”,提升醫保服務效能,城鄉居民將獲得更多實惠。
“十二五”期間,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政策范圍內住院費用的支付比例分別達到了70%和75%。根據《意見》規定,城鄉居民基本醫保要將政策范圍內住院費用支付比例保持在75%左右,同時逐步提高門診保障水平。汪早立表示,這意味著在一些地方,新農合可能要在藥品目錄和醫療服務項目目錄擴大的情況下保持其政策范圍內住院費用支付比例不下降,城鎮居民醫保則要將政策范圍內住院費用支付比例再提高5個百分點,城鄉居民醫療保障水平有望進一步提高。
國家衛生計生委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研究中心副研究員趙東輝指出,當前各地新農合和城鎮居民醫保確定的藥品目錄、醫療服務項目目錄和定點機構范圍、管理辦法等各不相同,且存在一定的交叉重疊,客觀上造成了城鄉居民之間實際待遇水平的差別。為此,《意見》要求統一城鄉居民醫保藥品目錄和醫療服務項目目錄,統一城鄉居民醫保定點機構管理辦法。這些政策規定的落實使城鄉居民享有同等的定點醫療機構服務及補償政策。
《意見》要求提高城鄉居民醫保制度的統籌層次。趙東輝表示,這有助于減少不同地區之間的保障待遇差異,同時也有利于增強城鄉居民基本醫保基金的抗風險能力。《意見》同時規定,提高統籌層次時要加強基金的分級管理,并要求各地通過推進支付方式改革等措施控制醫療費用的不合理增長,這些措施都有助于提高基本醫保基金的使用效率,使有限的醫保基金能夠輸出更高的保障能力。此外,通過統一定點管理、整合醫保基金、整合經辦資源、提高統籌層次等措施,參保居民可以享受到城鄉一體化的經辦服務,醫保關系轉移接續更加方便。
截至目前,全國已有天津、上海、浙江、山東、廣東、重慶、青海、寧夏,以及部分市、縣實現了城鄉居民醫保制度的整合。各地按照“籌資就低不就高,待遇就高不就低,目錄就寬不就窄”的原則統一政策,采取“一制多檔、籌資與待遇相銜接”的方式逐步過渡,建立起統一城鄉的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
確保制度平穩過渡,防止加劇不公平
保障制度更加公平,是多位專家對《意見》的共同評價。汪早立表示,《意見》打破了參保資格方面的城鄉區分,使城鄉居民在參保方面不受戶籍性質限制,具有了同等的參保資格。同時,《意見》還允許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有困難的農民工和靈活就業人員參加城鄉居民醫保,向那些就業狀態不穩定、與用工單位沒有建立固定勞動關系、經常變換工作單位或經常遷移的務工農民和個體經營者等敞開了大門,避免此類人群游離于保障之外。
采訪中,多位專家向記者表示,公平的社會醫療保險制度提倡按支付能力繳費、按需保障,即收入高者多繳費、收入低者少繳費,所有參保人享受同等的醫療保險待遇。當前,城鎮居民醫保與新農合均實行固定額度籌資的辦法,一定程度上難以體現籌資公平性。對此,《意見》明確提出了統一城鄉居民醫保制度的籌資標準,現有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個人繳費標準差距較大的地區,可采取差別繳費的辦法逐步過渡。在汪早立看來,上述要求即明確了城鄉居民醫保籌資機制的發展方向,建立個人繳費標準與收入掛鉤的籌資機制,也切合當前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較大、家庭收入缺乏有效調查手段的現實情況,提出了按城鄉或區域收入水平分檔繳費的適宜方法,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值得注意的是,制度整合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各地在推進相關工作時,要采取有力措施確保制度順暢銜接、平穩過渡,避免因個別特殊保障政策的調整而導致參保人員待遇的暫時性下降。國家衛生計生委衛生發展研究中心醫療保障研究室副主任顧雪非提出,各地要針對特殊人群做更細致的工作。比如,應通過綜合措施,確保城鄉醫保制度整合前納入新農合重大疾病保障范圍的病種報銷水平不降低,確保大病患者利益不受損失。還應當注重制度設計的科學性,防止農村“逆向補貼”城市,防止保障不公平的加劇。